轉貼文章

你知道嗎?根據統計『圓胖形』手腕比『扁瘦型』手腕更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!而且腕隧道症候群常發生於中年女性,年齡約在三十歲至六十歲之間,女性比男性多4倍,且好發於慣用手,約十分之一是兩側同時或相繼形成。

『腕隧道』是指手腕掌側橫紋下方的一條隧道,其底部由多塊腕骨構成,上方有一條堅韌的橫韌帶覆蓋,隧道中有正中神經和九條手指屈肌肌腱通過,這個『擁擠』的隧道常因累積性的傷害,如反覆用力抓握,手腕不當姿勢、腕隧道直接壓迫和長期使用手持震動工具等,形成正中神經壓迫性的傷害,造成腕隧道症候群。

高醫骨科主治醫師林高田表示,腕隧道症候群臨床症狀在初期常見手部腫脹、麻木、灼熱感或刺痛,大多侷限在正中神經所支配的拇指、食指、中指,有時候會延伸至所有手指和前臂,症候在過度使用手腕後加劇,疼痛或麻木在夜間更加明顯,常影響睡眠,醒來甩動手腕、磨擦手指可能緩解症狀。若任由症狀惡化,經過一段時間,可能出現手部魚際肌萎縮無力,手功能障礙,如常掉筷子、寫字困難、開罐頭、使用鑰匙有明顯障礙。

腕隧道症候群臨床診斷端賴詳細的病史問診和神經學檢查,病史如前述,好發特定的患者、位置和症狀,神經學檢查包括腕隧道扣診、法倫式檢測和神經傳導速度檢查,近年來使用肌肉骨骼超音波和核磁共振掃瞄,可做為影像學上的輔助診察。

症候群的治療可分成保守療法和手術治療,高醫復健科主治醫師翁銘正表示,保守療法首重手腕部的休息和保護,復健科常使用『豎腕副木』,也就是『手架』來固定腕部,尤其是夜間使用至少兩至四週可改善麻木症狀,此外熱療和超音波、電療、低能雷射等物理儀器治療都可緩解症狀,而且少副作用;藥物治療包括止痛劑、利尿劑、維他命B,促進血液循環劑或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。

若患者症狀嚴重干擾工作和生活,經保守治療無效或有進行性手功能障礙,神經學佐証其嚴重程度則需接受手術治療,目前常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,開刀傷口小,恢復時間更短,依據臨床研究結果,症狀或神經學檢查較嚴重的患者,手術治療的預後和滿意度比較佳。

腕隧道症候群預防之道在於正確的使用和保護雙手,避免手腕長久處於彎曲或扭轉,減少重覆性手部操作或使用震動工具,避免腕隧道長時間壓迫,如使用電腦滑鼠,定時讓雙手休息,並且常做腕部伸展運動,腕隧道症候群早期治療的預後絕佳,所以有手部麻木、疼痛等症候應及由就醫,若能確實做好手部預防保護更是保健之道。

新聞出處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716/4/29d15.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藥師聯合減重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